「要先治療自己,才有能力幫助別人」
認識 Icu醫生陳志金 多年,陳醫師一直是我景仰多年的前輩
以前聽他談談怎麼處理一些「困境」,我真心佩服。例如:每個加護病房,都會遇到家屬要求「吃香灰」的情形,或者是「神明指示」,要求醫療團隊照辦。
這都是很困難的場景,但陳醫師總有他獨到的溫暖與智慧,盡量尋求雙贏甚至是多贏。
陳醫師也非常樂意到各大醫院分享他的行醫智慧。我不少朋友也從陳醫師的書籍、演講中收穫很多。
其中有一位學長是這麼分享的
要做一位溫暖的醫師,要有前提的
「醫師本人要先有穩定的情緒。
要怎麼有穩定的情緒,就是要先挖掘自己的問題,靠自己或靠別人治癒。這才是最難的。
要先治療自己,才有能力幫助別人。」
這句話直指核心。
每個人成長的路上,都會有挫折,都會有困難,心裡也都可能有傷。唯有先治療好自己,才有辦法幫助別人
為人父母,不也是類似嗎?
我們也要先治療好自己,才有辦法幫助孩子
多數的我們,都沒有「完美的童年」,更沒有「完美的人生」。我們一路成長至今,不也都是搖搖晃晃的,關關難過關關過嗎?
一路至今,多數的我們可能早已遍體鱗傷,差別可能在於記得,或者是「不願想起來」
特別是我們成長於一個體罰、成績是一切、習慣貶低學生與小孩的年代。若一個人沒有因此而感到挫折過,真的只能說要非常幸運才有可能.......。
心裡有傷的我們,在育兒的挫折中,會有很多情緒是正常的
我也曾傷心大哭過。
透過閱讀、透過思考、透過家人的幫助,在育兒的過程,反而幫助我跟小時候的我和解。
正因如此,我才能真正的去幫助孩子。不管是自己的孩子,還是您的孩子。
但我希望的是,如果您心中有傷,在育兒的過程中顯露出來時,請把握機會療傷。過了那關,您會更加堅強。
套一句強者我學長的話
「當我會拿自己的落髮開玩笑時,我已經完全不在意這件事了」
大概是這樣的概念
最後,還是要推一下這本書。
不管您是不是醫療人員,這本書都值得一看喔^^
附上五年前聽演講的連結:
https://twkid.com/p/1575